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

上传日期:2023-04-20 浏览次数:

定鼎中原。中原大地地大物博,地下文物位居全国第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从河南开始的。

战国“冰箱”。中国最早的国家粮仓:盛满粮食够7万人吃一年。

汉元帝之前,大汉是以道家治国,重民。难怪汉朝这么得人心。汉朝是藏富于民,是不是因此就有了汉族的叫法呢?

西汉初年,人口少,当时地方管不了的大户会直接被迁到都城,防止在地方做大,有效的遏制了土地兼并,造福了普通老百姓。

汉初时是均分土地的。汉朝没有爵位的男性最低标准也是一顷一宅。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了,但是即使汉末自耕农也会比清朝自耕农好过。

汉朝中央对百姓还是比较宽仁,并且打击豪强,大汉的百姓叫黎民而不是当奴使唤。

柏杨现代版资治通鉴指出:西汉的户均月收入在3~5两黄金,人们出行以骑母马为耻!

汉朝的瓦最有名,所谓秦砖汉瓦。汉族人的祖上,在汉朝初年,也阔过。不阔的话,汉文明都传不下来。

西汉富亦可参考汉墓,当时生态好、大树粗壮(棺槨板材厚大),建豪墓证明其富裕。

汉朝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没有经济基础,是打不下去的。

2003年夏,三杨庄发现4处汉代瓦顶建筑遗存,经过近年来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勘探,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庄遗址被揭露出来,目前已有7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这是一处因为突发洪水灾害而被完好保存下来的遗址,当时的生活场景因此被“凝固”下来,为复原汉代社会和家庭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难得一见的丰富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汉代遗址揭示了农民建筑工艺、建筑艺术实景,再现了农耕技术和农业文明,该遗址堪称“中国庞贝古城”。三杨庄汉代遗址发掘和勘探面积达三十万平方米,由于该遗址是因黄河洪水泛滥而被淤沙深埋地下,庭院布局、农田垄畦保存基本完好,屋顶和坍塌的墙体基本保持原状,各遗迹的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明确。

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西安头条#

#陕西头条#

#汉代#

#定鼎中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

三杨庄的介绍西汉晚期规模宏大的汉代村落遗址日前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三杨庄被发现。考古学界称,该村落遗址展现了汉代农耕社会的丰富概貌,其考古价值堪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

河南安阳三杨庄汉代遗址被誉中国庞贝古城揭示了汉朝民富程度

发生在内黄的历史事件越详细越好 急用!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内涵丰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4500年前,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五帝”中的颛顼、帝喾曾在这里封国建都,营造社稷。死后均葬于“顿丘亳阴野中”,即今内黄县梁庄镇。帝喾十四代孙成汤天夏后,曾在这一地区开创商王朝,今内黄北部田氏乡有“天乙”(商汤王的名字)村。商朝第十代王太戊亳城建都,今刘次范村有商中宋大戊陵。“河亶居相”、“祖乙自相迁耿”,共历三百余年,均都于天此。春秋时代的卫国大夫蘧伯玉被宋代追封为内黄侯。秦始皇五年(前216年)。赵将兼颇“击魏地繁阳”,即今楚旺西北高城。秦二世三年(207年)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率兵渡漳河,攻秦救赵,也在今楚旺镇附近。楚霸王庙和宋义墓遗址均在楚旺。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即在今之卫河上游。民族英雄岳飞也有“生在汤阴,长在内黄”的历史故事,今有石瓮村、麒麟村和岳飞庙。

颛顼帝喾陵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民间称“高王庙”、“二帝陵”,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的陵寝。据史料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立庙,宋代修缮,金代重修,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清末,被黄沙湮埋,1986年清沙时重见天日。颛顼帝喾陵,双陵并峙。经考古确认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历朝历代祭祀碑,古朴苍劲,记录帝陵的历史。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于两位上古帝王陵前,实属罕见。

颛顼帝喾陵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上古帝王陵的珍贵实物资料。陵区内发现有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以及夹砂红顶陶片,同时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在距陵区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用蚌壳雕塑的龙虎图腾,这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在陵区众遗迹中,元代以来御祭碑碣165通,充分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表明了祭祀活动数千年不衰,这在我国上古帝王陵中也十分罕见。这些御祭碑真实记录了历朝各代的兴衰历史、文化特征、大事记略,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也是难得的书法、石刻艺术瑰宝。

颛顼、帝喾位列“五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陵是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华夏寻根祭祖圣地。现为 “河南文化遗产日”重点开放景区。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梁庄镇三杨庄村颛顼帝喾陵景区西侧,2003年夏发掘,目前已发现9处汉代庭院遗存,清理面积约90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林,以及田垄等大量重要遗迹,出土了一批反映西汉晚期生产、生活状况的珍贵文物。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在我国首次揭示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农田实物,不仅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而且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和耕作制度及土地分配制度;研究汉代一般民居建筑及其工艺技术;研究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内众多知名考古专家、史学家一致认为,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近两年来全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其价值和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份!”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惊世考古发现,称三杨庄遗址“将改变中国的农学史”,“是中国的‘庞贝古城’”,其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巨大,空间无限,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杨庄汉代遗址以其巨大的价值、深远的意义,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十一五”国家大遗址保护范围。

商中宗太戊陵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位于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是商代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寝,为目前国内所存唯一的一处商代王陵。据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重修,明、清又多次修葺增建。《史记·商本记》载:“帝太戊,契二十一代孙,商雍已之弟。”据中丁由亳迁嚣(又称隞,在今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即今内黄亳城)。太戊继而勤商,商中兴,死后葬于毫城东南,在位七十五年。《内黄县志》载:“商王中宗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次范。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正殿五间,旁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祭以春秋二仲。”昔日陵外筑城,占地4.5亩,内筑太戊陵,嫔妃墓,古柏森森,祭碑众多,另有接官厅等附属设施。陵区现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大宋新修商中宗庙碑铭并序》石碑,螭首龟蚨,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现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兴寺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东南倚大沙岗,相傍老塔坡,四周万亩槐林环抱。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大兴寺塔为七层密檐式砖实八角塔,高18.7米,底层周长15.6米。塔身通体除砖雕外,全用条砖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内为实心砌体,塔身各层以条砖叠涩出檐,紧密相接,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和莲瓣承托。大兴寺塔相传为镇黄河为建,古为内黄八景之一,谓为“古塔秋荫”,称“寺毁塔存,岿然屹立于平沙旷野,秋高气寒,清阴远荫,亦古迹之堪采者。”

无梁殿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殿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公里高堤乡嘴头村西,原为玄武帝庙大殿,因建筑无梁而得名。玄武帝庙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年间补修,崇祯九年(公元1336年)复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64年)又有修葺。原有大殿、配殿、山门等,占地面积10余亩。昔日殿宇辉煌,古木参天,但因年久失修,加之后来人为毁坏,仅大殿尚存,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无梁殿座西面东,面阔3间6.9米,进深5米,高7米,砖石结构,密檐歇山顶。角梁处有石雕龟首,口衔系风铃。上面一门两窗部门的石雕丰富多彩,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细腻逼真惟妙惟肖。门楣雕刻“玄武行宫”四字,门框上书楹联:“插梅寄榔显灵通于武当山上,磨杵成针悟真道于润水河边”,字体工整,书法尚佳。殿内四壁为长涩入墙壁,每层向外出2厘米,向上逐层内收,形成穹隆顶。顶部为椭圆形青石封压,石上高浮雕刻云龙。该殿自修建以来,历经数次地震和洪水冲击,至今安然无恙。它不仅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对研究建筑的抗震、抗洪有着极为重要的参与价值。

古顿丘遗址

位于内黄县梁庄镇大城村,遗址为颛顼、帝喾之都城。现尚存残缺土城墙。遗址城墙曾发现大量汉代以前的砖、瓦、陶片。大城村曾有一座城皇庙,庙内竖有十几通石碑,其中有一通系清康熙年间的碑刻,载有“大城村,乃古顿丘卫邑也”字样。

岳飞庙

岳飞生在汤阴,长在内黄。《说岳》中有“岳母刺字”、“周侗授徒”、“沥泉洞得枪”、“试箭中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发生在内黄。境内有因“玉麒麟”岳飞而得名的麒麟村岳飞庙、“五子殿”,村东有曾拯救岳飞的琉璃井,村东南有周侗墓、系马槐碑记。明代中期为岳飞修祠建庙,树碑立传,以示奉祭。岳庙大殿5间,雕梁画栋。庙内塑有岳飞座像,四壁彩绘。庙门外台阶前有秦桧夫妇跪像。现有“重修岳飞庙碑”,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群众捐资,市、县财政初助,先后修葺大殿并建“五子殿”。千百年来,内黄人民一直以此作为追忆民族英雄岳飞的重要场所。

“破釜沉舟”地

公元前207年,秦国大将章邯以重兵围攻赵国的钜鹿(今河北平乡县),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楚兵行至漳河南岸,滞留46天不进,宋义每日饮酒作乐,不顾战事。项羽几次规劝无效,即在帐中杀死宋义,烧掉营房,砸碎锅灶,夺军渡过漳河,又命令把所有船只沉入河底,每个士兵只发三天的干粮,去上战场,借以向士兵表示“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胜不能败,宁愿战死也不回来”的决心。结果,楚军个个勇猛无比,以一当十,一鼓作气,大破秦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现在内黄县楚旺镇就是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地方。“楚旺”亦因“西楚霸王”而得名。

上一篇:西安半坡遗址(西安半坡博物馆有哪些文物)

下一篇:奇闻事件铺,全球奇闻铺子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