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清东陵为何毫发无损,清东陵三大忌讳

上传日期:2023-04-20 浏览次数: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唐山地震清东陵为何毫发无损,清东陵三大忌讳历史沿革

唐山地震清东陵为何毫发无损,清东陵三大忌讳清东陵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

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圣德神功碑亭。

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妃嫔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后,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在景陵东旁为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单独修建了园寝,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

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

道光皇帝于1821年(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

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将陵址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至1866年(同治五年)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

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16年后,慈禧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

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间建成。由于国力维艰,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被迫暂停,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1]

1928年7月,国民党第十二军军长孙殿英,以 “剿匪”为名策划了一起东陵盗案,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1945年9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东陵的冀东军区15军分区情报队队长张尽忠伙同王绍义,穆树轩、贾正国、赵国正、李树卿、刘恩、刘继新等人,明目张胆地开始盗窃陵寝。整个清东陵14座陵寝,157人的墓几乎无一幸免。

1952年成立清东陵文物保护所,对陵寝进行管理。

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正式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

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大会上,清东陵获得全票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局结构

折叠

陵寝格局

唐山地震清东陵为何毫发无损,清东陵三大忌讳格局

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余皇帝陵寝则以孝陵为中轴线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依山势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各陵按规制营建了一系列建筑,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审美思想贯穿于每一座陵寝建筑中。

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

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

折叠

建筑序列

清代在此陆续建成15座陵园,埋葬160余人,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孝陵以金星山为朝山(陵寝正前方所对之山),以影壁山为案山(墓穴与朝山之间的小山),以昌瑞山为靠山(陵墓后靠之山),三山的连线即为孝陵建筑的轴线。由于金星山、昌瑞山之间的距离长逾8公里,营造者设置了一条长约6公里的神路(专供棺椁、神牌通过的甬路),将自石牌坊(用石料构筑的牌楼,是陵区入口的标志物)至宝顶(地宫之上的封土)的几十座建筑贯穿在一起,并依山川形势分成了三个区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间长约1.5公里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配置了宽大的石牌坊和高耸的神功圣德碑亭(内竖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称大碑楼),与金星山及影壁山相呼应。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桥间长约3.5公里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配置了石像生(设在神路两旁的石人、石兽雕塑群)、龙凤门(由三间石雕火焰牌楼和四段琉璃壁组成的门坊)、一孔桥、七孔桥和五孔桥等低平建筑,以同周围的平坦地势相协调。三是五孔桥至宝顶间长约1公里的区段。在这个区段内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隆恩门(陵院的大门)、隆恩殿(举行大祭活动的主要殿堂)、方城(砖砌的方形城台)、明楼(建在方城之上的内竖墓碑、檐挂陵名匾额的方亭)、宝顶、宝城(围绕宝顶的城墙)等主要礼制性建筑。并且这些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与昌瑞山及两侧护砂(陵寝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

唐山地震清东陵为何毫发无损,清东陵三大忌讳

唐山大地震威力堪比400颗核弹,却没有撼动一座陵墓,这是为何?44年前,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灾难,一场7.8级的地震,在23秒的时间内,造成我国人民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有关专家称,唐山大地震的威力堪比400颗核弹同时引爆,北京的天安门梁柱都嘎嘎作响,即使宁夏、内蒙古、甚至黑龙江的人民都感到了摇晃。然而,距离地震中心不远的一座陵墓却安然无事,这是为何?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距离北京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从1661年开始,清东陵历时247年才修建完成,建筑群包括217座宫殿牌楼,体系完整,布局合理,不但体现着皇家的威严,还依山傍水,与周围的风景完美结合在一起。葬在清东陵的5位皇帝、15位皇后以及其余的妃嫔、阿哥、公主等161人,共同镇守着清王朝的气运。

不过,清东陵的建造却饱含辛酸,咸丰皇帝也曾将陵址选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可是在1859年刚准备建造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历经7年才修建完成。此外,由于清廷战败,赔了一大笔银子,国库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修建陵墓,于是整个定陵(咸丰皇帝的陵墓)采用的材料都是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旧料,建筑质量与之前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事实上,同治皇帝的“惠陵”也遭遇了相似情况,由于时间仓促,惠陵在短短3年之内便修建完成,可是仅仅过了21年,惠陵隆恩殿的大木构件就发现多处伤折、糟朽现象,最后不得已又拆掉重建。然而,整个清东陵范围内的所有宫殿却都没有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就连质量如此不堪的定陵、惠陵也是一样,它们倚仗的无非是一种特殊结构——卯榫。

卯榫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是用来代替钉子,加固物件的巧妙设计,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卯榫的优势有5个,第一,稳定,榫卯结构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这是铁钉做不到的,第二,耐用。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榫卯建筑即使历经百年,木质依然坚硬如初。

第三,品质高,能够使用榫卯打造的建筑,必须有较高的硬度,首先保证了材质。第四,艺术,榫卯工艺顺应自然规律,将物性与人的巧思、 匠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达到 “天工” 与 “人工” 浑然一体的境界, 从而产生和谐之美。第五,容易运输和维修,榫卯的每一个构件都是独立存在的,便于拆解和维修。因此,清东陵之所以能幸免于难,其实与老祖宗的智慧有关。

唐山地震清东陵为何毫发无损,清东陵三大忌讳

唐山大地震等同400颗核弹,为什么没有撼动一座陵墓?想必大家还记得三四十年前河北唐山发生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高达七点八级,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唐山地震之后也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据资料记载,唐山大地震中有二十四万人死亡,十六万人受伤。同时多年来,人们创造的家园也在一夜之间全部崩塌。我国的唐山整个城市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但是,就在离唐山近三十公里处的一座陵园没有受到这次地震的丝毫影响。

在这次七点八级的大地震当中,清东陵安然无恙的保存了下来,让人惊讶又赞叹。可见这座陵墓墓汇集了古人的智慧。要知道这次唐山七点八级的大地震的效果类似于四百颗核弹同时爆炸一样,河北唐山发生地震的时候,渤海湾,内蒙古,甚至宁夏地区都感受到了地震,同时我国北京天安门城楼的顶梁柱也曾一直响个不停。

然而这清东陵竟然丝毫不受影响,可见造就这座陵墓的人费了多大的心思。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座清东陵里面埋葬的正是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清朝皇帝,以及这位皇帝册立的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还有生前十分受宠的三位阿哥和两位公主。历史上的皇帝们在位期间就考虑自己的后事,商量着自己以后的陵寝的所在地。

也会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寝室的打造提一些要求和建议。这些皇帝们为了防止人盗墓,都会命令有才之人伪造许多“疑冢”,俗话说就是“伪墓”,用来吸那些盗墓者。人们大多都会在“伪墓”中设下重重陷阱,让这些盗墓者又来无回。当然,这些“疑冢”当中也会有大量金银财宝。可见历代皇帝为了自己死后能够安寝费了大心思。

然而这次大震当中得以保存下来的清东陵成功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国家因此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家小组,紧接着对清东陵进行仔细勘察研究,终于得到了清东陵能够在唐山大地震当中保存下来的奥秘。这些专家们发现清东陵柱子与其它陵墓中的柱子不同,一般陵墓当中的柱子往往都是一根根单独直立起来的,而清东陵里的柱子直接都是运用卯榫结构而联系到一起的。

这让这些专家们都叹服了。木质材料的柱子本身就有防震的功能,而卯榫结构的锁定更是让清东凌毅立不倒,可见我国古人是十分有智慧的。清东陵得以唐山大地震当中保存下来的奥秘,让我们佩服古人的建筑智慧,同时也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提供了新的启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小编期待与大家的下次见。

上一篇:渭河的源头在哪里 发源自甘肃省定西市的鸟鼠山

下一篇:奇闻日记啊,奇闻观察室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