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日期:2023-04-21 浏览次数:次
Roger是英国一家快消品牌公司的市场顾问,他三年前从英国来到中国,并一直工作至今。
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工作方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所有的工作沟通,包括接收文件都通过一个叫“微信”的应用程序完成。而在英国,人们则更习惯用电子邮件来处理工作事务。“电子邮件在我们的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德勤《2018中国移动消费者调研》显示,中国人查看电子邮件的次数与全球用户相比少22%。
在中国,工作中最常被使用的是微信: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在2万受访人群中,80%以上的人会使用微信办公,而通过电子邮件办公的仅占22.6%,继电话、短信和传真与QQ排在第四位。
西方国家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在那里,电子邮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美国和英国,电子邮件是最普及的线上活动,拥有约90%的互联网用户。电子邮件的日常使用居于所有线上活动首位,超过了社交媒体、网络购物和音视频消费等其他在线活动。
为什么在即时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西方人仍选择邮件作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呢?
互联网早期的通信传统
美国问答网站Quora上的一位用户曾这样描述电子邮件的地位:“在美国,人人都有电子邮件账户,也可以通过邮件触达其他任何人,这是其他通信软件难以达到的。”
在1971年美国程序员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发明电子邮件之后,这种通讯手段便开始朝着“国民通讯媒介”的方向不断发展。
1980年代互联网雏形初具时,电子邮件第一个被投入实际应用,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通信需求。
1990年代末,互联网的使用呈爆炸式增长,从1997年的5500万用户增长到了1999年的4亿用户。几乎在同一时间,Hotmail、RocketMail、Gmail等网络邮件服务相继推出,其中Hotmail推出一年就吸引了近850万用户。
这些公司投入大量营销资金来推广电子邮件和互联网,推动了电子邮件的大众普及。直到2000年后,拥有一个电子邮箱对人们来讲已如同拥有电话号码般稀松平常。
近年来,随着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软件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已不再是人们默认首选的通信媒介,但它仍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和工作沟通媒介保留下来,成为企业开展业务的基石。
工作文化导致沟通方式的差异
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江商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钟灵认为,微信的普及与中国的工作文化有关。
她表示:“微信作为一个通信平台,与电子邮件相比需要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这种非正式性使人们更有可能立即做出回应,而中国的文化和商业环境是公司要求立即回应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除微信外,还有许多应用程序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大型公司提高工作生产力的需求。比如阿里巴巴的“钉钉”,字节跳动的“飞书”,以及微信的商业版本“企业微信”。
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提供文档共享和在线编辑,发送工资单等功能。钉钉允许用户实时查看某人是否已阅读消息,如果没有,则可以发送消息以提示他们这样做。
钟灵认为这种沟通方式也导致中国人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弱。“管理者经常在非工作时间进行工作咨询或分配任务,而不愿等到下一个工作日。”
而在西方国家,电子邮件被认为是更符合工作场景的沟通方式。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大众传媒与政治专业的亚历山大·索尔达蒂(Alessandro Soldati)说:“电子邮件可能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但当你需要正式且非个人的沟通时,它绝对是最完美的方式。”
在他看来,即使一封邮件中包含许多详细的个人信息,它仍被视为面向所有人的“官方交流”。
而通过WhatsApp、Facebook等即时通信平台进行的对话被视为非官方的私人通信。“这就是我们对电子邮件的期望。”他说。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比起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电子邮件能更好地保护员工的个人空间。
来自英国的马修·布伦南(Matthew Brennan)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工作,他认为,与微信简短迅速的消息回复相比,电子邮件的界面确实显得更加笨重。“但微信使用者会期望对方做出更及时的响应,因此,即使你在周末收到一条消息,也需要回复。”
就职于一家咨询公司的艾伦(Alan)也表示:“我的WhatsApp中91%都是与工作相关的聊天,即使在周末也在困扰我,它混入了我的个人生活中,我讨厌它。我使用WhatsApp是为了和我的朋友聊天,而不是处理工作或被提醒工作。”
(界面新闻 实习记者:安琪儿)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上一篇:白带为什么白白的,你以前肯定不知道——白带减少的根本原因是....
下一篇:火中精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