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的遗址,太和城遗址是哪里

上传日期:2023-04-23 浏览次数:

#历史#?#古城#?#古墙#?

太和城遗址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太和街道太和村,为南诏国皮逻阁至异牟寻时期都城遗址。

太和城的遗址,太和城遗址是哪里特点

此城原为洱河蛮所居。因城筑于大山坡上,故名“太和”。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739年,迁都太和。至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历时40余年。

太和城遗址的城址西窄东宽,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3.6平方千米。东西城墙已经不再,南、北城墙均自佛顶山麓向东延伸到洱海边。南墙现存3,350米,北墙3,225米,最高处约达3米,均为垒土夯筑。城址因受苍山溪流冲刷,地面已无明显的建筑遗迹。

城址内见有橙黄色夹砂陶片、带釉陶片及有字瓦等物。还存石碑《南诏德化碑》,位于太和村西南部,为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逻凤所立。碑高3.02米、宽2.2米、厚0.58米。因风化严重,文字大部已剥蚀。碑阳正文40行,计3800余字,叙述南诏初期历史及其与唐朝、吐蕃的关系,并涉及天宝战争的起因和经过,为唐御史杜光庭书写。

太和城的遗址,太和城遗址是哪里遗址

太和城遗址分内城、皇城及外城3部分,内城有半圆形瓮城,德化碑前的古道为城内的南北大街,皇城、外城的建筑为石垒筑成,金刚城内宫室的建筑以木料为主;外城南北城墙东段墙体主要用黑色淤泥掺加砂石等夯筑、有黄色细沙夯筑的墙基及基槽、墙体内外两侧有挡墙柱等。金刚城遗址,在太和城遗山顶,是太和城内的一个小城,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和太和城北城墙西端相连结,位于佛顶峰上,用土夯筑而成。修筑时,恰逢唐朝赐南诏《金刚经》,所以取名为“金刚城”,是当年南诏的避暑宫,金刚城遗址仅存有一座土台。

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在洱海周边,散居着6个酋邦,称为“六召”,发源于巍山的蒙舍诏,因地处南方,又被称作南诏,蒙舍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召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迁至太和城(太和城遗址)。

南诏德化碑亭

天宝六年(747年),在太和城内增筑金刚城。

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罗凤建南诏德化碑。

大历十四年(779年),南诏迁都到羊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使命。

民国二十七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38年-1940年)间,原中央博物院对太和城遗址进行了野外考古调查。

196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太和城遗址再次进行调查勘测。

1997年,云南考古研究所对太和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

2005年,配合214国道大凤段扩建,云南考古研究所对太和城遗址南北城墙东段局部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

2015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大理市两级文物管理所在太和城遗址勘探中发现的太和城遗址2号建筑遗存、3号建筑遗存。

2016年11月中旬—2017年1月下旬,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理州、大理市两级文物管理所对太和城遗址2号建筑遗存、3号建筑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2000平方米,其中2号建筑遗存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3号建筑遗存发掘面积约900平方米。

太和城的遗址,太和城遗址是哪里在太和城内还建过一个金刚城以及南诏避暑宫。金刚城建筑在佛顶峰上,用夯土筑成圆形城墙,和太和城的北城墙西端链接。遗址现存一个3600平方米的土台,但宫室屋宇已经不复存在。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太和城遗址与南诏德化碑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头条#?#旅游#?

上一篇:艺新古筝培训中心,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下一篇:奇闻异事优质素材摘抄大全,奇闻异事文案素材摘抄

免费获取您的专属营销方案

验证码